12月15日,中国建材集团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成立新闻发布会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继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之后,中建材建立的又一个联合重组平台,中建材的水泥版图也将再增加一个新的市场。
西南水泥是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深圳京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圳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北京华辰普金资产管理中心共同设立的。注册地在成都,注册资本为100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建材出资50亿,占注册资本的50%。北京华辰普金、上海圳通、深圳京达分别出资5亿、15亿、30亿,占注册资本的5%、15%和30%。截止目前西南水泥已经拥有水泥产能5000万吨,预计年底产能可达7000万吨。未来西南水泥的发展目标是用两到三年左右时间,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在云、贵、川、渝三省一市水泥产能超过1亿吨,占西南区域20%-25%市场份额,成为区域内最大的专业水泥公司。
中建材西南区域收购回顾
今年8月,就有传闻称中建材在四川和重庆地区大力开展收购,除了将北川中联、安县中联等资产装入西南水泥外,还分别与利森水泥、广汉三星堆水泥、金江水泥、彭州兰丰、凯霖水泥、雅森水泥、科华水泥、新东方水泥、成实天鹰水泥等几十家企业在谈并购事宜。有消息称,中建材在四川地区的产能可能达到5000万吨,重庆地区产能达到3000万吨。
10月8日,中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与云南思茅建峰水泥有限公司、澄江华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宜良金珠水泥有限公司在昆明举行股权转让及交接签字仪式,吹响了整合云南市场区域的号角。随后坊间又传闻,中建材将在年底前完成对另一家云南水泥企业--天恒水泥的收购。
10月24日,中建材集团与黔南州惠水泰安水泥有限公司、黔西南州泰安水泥有限公司联合重组协议签字仪式在贵州举行。联合重组完成后,中建材集团将在贵州省拥有600万吨水泥产能。
五天之后,11月1日,中建材集团联合重组四川利森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的签约仪式在北京西苑饭店隆重举行,意味着中建材在四川的收购开始启动。
11月10日上午,中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与科华集团联合重组协议签字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中建材在西南三省一市的战略构架基本形成,在西南地区整合水泥产能一亿吨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西进背景:产能过剩严重行业集中度低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个省市。这里有着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受地形、地貌种种因素的制约,西南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大跨步的发展。水泥依赖经济而生,经济发展的滞后,使西南地区的水泥行业发展也较东部地区落后。同时,西南地区多为山区,交通不便,环境相对封闭,也使得外来水泥很难流入,所以,虽然行业里的小企业和落后产能都比较多,但是依旧能取得不错的利润回报,产能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下。但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灾后重建迅速拉动了水泥行业的需求,吸引各大水泥巨头纷纷进入西南布点,如海螺、红狮、冀东、东方希望、中联、台泥、华润等,西南区域由此迎来了火热的投资潮。这些企业集团大部分是以新建生产线的方式进入西南区域,但是也不乏少数企业通过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进入,只不过这些并购行为多集中在“十一五”末以后。
自2009年起,西南地区大量新增产能开始释放,区域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集中度进一步走低,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使得水泥价格一跌再跌。据不完全统计,西南地区己建成的的产能有3.7亿吨,在建和拟建产能约有1亿吨,全部投产后,西南水泥产能将超过4亿吨。2011年的西南市场和08年的华东市场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产能过剩、市场集中度低、市场混乱等等弊病困扰着西南水泥企业的发展。
据中国水泥网统计,西南水泥产能过剩仅次于华北,供求严重失衡。并且西南的水泥企业集中度低,议价能力弱。截至2010年底,西南地区前10大水泥企业的熟料产能仅占整个西南市场的34.85%,市场集中度远低于其他五大区域。并购重组、区域整合也由此成为了西南水泥企业下一步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前景:发展空间较大
西南地区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受地形、地貌、天灾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西南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大跨步的发展。
但是从国家的发展重心来说,可能会继续偏向西部地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发展空间较大。2011年3月5日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显示,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而4%的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
西南区域具备很多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地形的影响,很多旅游景点未能开发。而西南区域经济也在转型,发展旅游业既是发展西南区域的独有优势,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所以未来对旅游业,特别是交通方面会加大投入,加快隧道、公路、铁路的建设和修复,以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
西南地区还拥有着七大水系:即藏西诸河、藏南诸河(含藏南内陆河)、雅鲁藏布江、滇西诸河、怒江、澜沧江、元江。河流域面积5734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约20.1亿立方米。但是西南水利建设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骨干型的工程不足,二是“五小”水利工程缺乏。据水利部统计,全国人均供水能力为480立方米,西南五省平均只有309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十二五”规划水利投资将达4万亿元,在此基础上,还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将高度重视渠系配套,形成长藤结瓜、渠池相连的水利系统。西南地区水利建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将大大拉动水泥需求。
拥有西南重镇成都和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西南区域,在政策扶持力度上也会在“十二五”达到新的高度,西南区域至少还是一个可以值得期待的经济发展区域。
群雄逐鹿不容小觑
目前在西南四省都有产能分布的水泥巨头,除了早就进入的拉法基瑞安外,海螺和台泥两家也是实力强劲的后起之秀,这几家水泥企业均不容小觑,未来将对中建材的西南战略带来挑战。
拉法基瑞安:昔日一家独大
2008年之前,西南曾经一度是外资企业拉法基瑞安水泥的“封地”,拉法基在牵手瑞安建业后,强势奠定了在西南的地位。这个有近180年发展历史、经历了市场沉沉浮浮的国际建材行业老大,理念与国内其他企业并不一致,既没有大规模铺开生产线建设,也没有对市场进行进一步整合,而是以维护市场、追求利润作为首要。
2008年后,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可以说地震“震”开了西南大门,4万亿投资带来的需求迅猛增长更是诱惑了省内外各类型企业鱼贯而入,一时水泥投资蜂涌而纷杂。
“灾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给西南水泥市场创造巨大想象空间,这也促使拉法基在2010年彻底作别华北市场,将市场重心转向西南市场。但如今的西南市场已经不是当年的西南市场,大鳄进入,群雄割据,乱象丛生,水泥价格低廉,恶性竞争此起彼伏。而就是这样的西南市场,却已经是拉法基在中国的最后的基地了。
截止2011年6月,拉法基瑞安以1920万吨熟料的产能规模处于西南四省第一的位置。拉法基在西南四省共布局25条生产线,平均规模不到2500t/d,虽然拉法基瑞安在西南区域的总体产能第一,但是就各个区域市场来看,拉法基瑞安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主导地位。
拉法基瑞安在西南区域基本围绕着大城市建设生产线,例如在都江堰地区的生产线离成都只有60公里,可以说对成本控制和销售量来说,都得到一定的保证。但是拉法基瑞安各生产线之间联系不大,看似庞大的25条生产线在西南区域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控制,致使拉法基瑞安这几年的利润较低。虽然拉法基瑞安在西南布局较早,并且想再在西南崛起,但是如果没有大的收购项目把生产线布局联系起来,控制局部区域,那么拉法基瑞安很有可能只是在西南占得一席之地,却不能称王称霸。
如果拉法基瑞安在西南区域内持续有大的动作,凭借进入早的优势和较高的知名度,整合西南应该比较容易,而中建材的西南水泥战略很有可能遭遇到正面的冲击。
海螺:从新建转向并购
海螺在西南的布局以生产线串联起来形成区域控制为主。如已建的四川大竹生产线和重庆忠县生产线遥相呼应,虽然也有其他企业占据在四川广安到重庆忠县的一片区域内,但是没有海螺的产量大和价格低,因此海螺的战略布局相当的精准,放弃大城市的激烈争夺,占据区域,形成不可比拟的优势再向外辐射。
海螺在今年6月首先并购云南壮乡水泥,开了西南并购第一单,在西南布局上把云南文山地区和广西扶绥两个地区联系起来,对华润在广西的生产线形成一定的牵制,使得广西水泥入滇的便利性大大降低。
随后海螺还在贵阳、黔南、云南龙陵等地开展了水泥线的投资收购。收购六枝特区就是为了在布局贵州省会城市的基础上,向黔西南发展,将文山地区、广西地区和黔西南地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省交界的控制区域。
海螺在西南的布局生产线虽然不多,但是大多还是有所深意的。目前海螺的西南部战略是以并购为主,西部市场将是重中之重,我们猜想海螺下一步将继续收购合适的黔西南项目和滇东项目,以发展和巩固这个新区域的控制力。
台泥:未来重点在西南
台泥也是一个难缠的竞争对手,台泥8月初首先在贵州开展了大规模并购,继续巩固以贵阳为中心的生产基地,形成较强的区域控制力,和贵阳海螺形成对抗之势。
随后台泥开始收购科华,目的在于把重庆和贵州联系起来,再控制重庆西北部,以形成掎角之势。但是事与愿违,重庆科华收购战的失败导致台泥西南战略无法向上扩展,也无法与合川地区的生产线形成有效联系。
但是至少台泥对贵州市场的开拓志在必得,从大的版图上来看,贵州把重庆的生产线和参股云南昆钢嘉华的生产线联系起来了。而从贵州本身来看,台泥在收购赛德水泥后,在贵州基本形成6条生产线,熟料产能超过600万吨,大概占到贵州的熟料产能的10%,可以说是目前的贵州执牛耳者。而下一步台泥的发展我们猜测,可能会把重心转移到黔西、黔北项目和滇东项目上来,这样台泥的不仅继续巩固其在贵州的龙头地位,还将其生产线的辐射范围往外增加。近日,有消息称,台泥目前在西南地区,自有及并购的产能总计已达两千万吨,预计明年中,该地区产能可升至5700万吨。至于资金方面,公司将公开发售约4.9亿股可转换优先股,集资约24亿元,用以支持各项收购。所以,财大气粗的台泥在收购上也会不遗余力。
如今中建材进入西南地区,首先面对的就是这些提前布局或正在进入的大企业,并购成本会被抬高。但是中建材也具备一定的整合优势和经验,南方水泥的建立就是基于类似的情况之下的,另外中联水泥提前进入西南地区布局也给中建材的西南收购打好了基础。目前,中建材在四川的产能已经达到了1000万吨。
未来局势发展
因为产能的急剧膨胀使西南区域内企业意识到必须合理调整市场供需关系以实现行业的资源节约、价值回归,部分地区的企业开始自发地限产保价,但市场企业分散、没有领军企业使这种行为没有形成积极的市场反应。
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华东市场就是在经历了三年的低迷后才有中建材进入大规模整合,而西南市场和之前的华东市场是何其相似,当年很多业内人士都怀疑过南方水泥的持续性,但是从今天来看,南方水泥的成功不仅是中建材的成功,更是中国水泥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中建材的强势进入西南势必也会形成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但是我们认为中建材在西南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众多的大企业都看到了华东区域的成功,也看到了西南区域可能是自己企业最后扩展势力的地方,所以在目前西南区域景气度在下降的趋势下,仍然会主动寻找收购目标。而中建材的进入从目前来看,不仅是大大加快行业并购大潮的来临,更是抬高了收购成本。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西南区域会形成群雄割据,划分势力区域整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