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宏观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今年入秋以来水泥价格并没有延续旺季当旺的鼎盛景象。中国水泥巨头之一的中国建材(03323)董事局主席宋志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坚定地认为,随着水泥行业集中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水泥本身刚性需求的特征,水泥业发展仍将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他称,「今年上半年时我还不肯定,但到下半年我心里有底了」。
宋志平之所以「有底」,是因为中国建材所在区域的水泥价格一直较为稳定,公司着力实施的水泥业务重组整合策略已经显现了非凡成效。根据公司公告,截至9月底,中国建材实现净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2.76倍。区域内其他企业也利益均沾,成果共享。
水泥需求是「渐近线」
用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的话说,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建材在华东地区以惊人的魄力,以秋风扫落叶的势态,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使市场由分散走向成熟,为中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市场整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未来水泥行业的发展,宋志平认为,中国的水泥需求像是一条「渐近线」,到达一个高点后就会在那一点上有个长期的稳定需求。他非常坚定的长期看好水泥前景,并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支撑。
刚性需求与增幅放缓
第一,长期来看对水泥有刚性需求,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都是处于中期阶段,既然建设就需要水泥,并且中国人对水泥又有偏好,不像西方采用大量钢铁和木材,所以水泥在中国将有长时期的刚性需求。同时,从水泥自身成本来看,它的主要原材料是石灰石,取材方便且成本廉价,因此水泥在长期内将不存在替代品的问题。
第二,短期来看水泥需求亦呈上升趋势。去年全国共销售水泥18.8亿吨,今年估计能达到20亿吨,据预测,明年中国的水泥需求量增幅虽然放缓,但还将增加5%至6%。
第三,因中央政府限制新增、淘汰落后的决心坚定,明年将进入淘汰落后的高峰年。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增加,过去五年中,中国前十家的市场占有率由15%提升到去年的25%,但从全球来看,前十家企业控制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0%至70%,相比而言,中国水泥的行业集中度仍然很低。随着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增加,大型水泥企业市场的议价能力会提高,水泥价格也将会回升。
朝着市场健康化发展
在宏观政策方面,宋志平认为明年将比今年更有利于该行业。他指出,今年国家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胀,加上铁路、核电站等遇到些暂时性的问题,其实今年的市场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综观明年,他认为政府会陆续出台一些较为宽松的政策,在保增长、调结构和控制通货膨胀几个方面做出平衡。中国仍将维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形势会是一个温和平稳的态势,他对此并不悲观。他认为,中国水泥行业未来是逐渐朝着市场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明年房地产业将趋于低迷,并对水泥行业产生影响的市场预期,宋志平则表示,大家一贯较为看重房地产业对水泥行业的影响,其实水泥在房地产行业的使用仅为一部分,基础建设对水泥的用量更大。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完成「十二五」期间规划的重大基建项目。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恢复,核电站、水利建设等也纷纷传出建设计划,这些都是对中国建材的利好消息。
价格长期结构性偏低
对于市场最为关心的价格问题,宋志平认为,明年水泥的价格将是平稳中有所上升,不过这也将取决于市场健康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集中度的进一步增加。按照国家的规划,2015年中国前十家的水泥企业将占市场的35%,他认为到2013年即可实现该目标。届时,中国的水泥价格一定会提高,因为中国的水泥价格长期结构性偏低,有上升的内在动力。他认为,从全球水泥价格来看,从和钢铁、煤炭的比价来看,中国水泥的合理价格应在每吨500元左右。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全国平均水泥价格为378元。
中国建材身处在行业环境大而不强的状况下,成立六年间,通过「资本运营」加「联合重组」两个轮子的有效配合,成功擢升为中国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更是缔造出了市值由20亿元提升至600亿元的神话。
立足内地及行业整合
除水泥业务以外,该公司还经营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工程服务,均在市场上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纸面石膏板总产能12亿平方米,位居世界前三、亚洲第一,目前占内地市场份额超过50%;玻璃纤维业务已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一,实现100万吨产能,占世界25%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还是中国最大的风机叶片制造商,兆瓦级风力叶片年产能1.5万片。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作为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作为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在「走出去」方面,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作为一间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公司,他们一直在探索「走出去」的机会,如果未来在合适的区域或有合适的项目他们也将去做,但一定是稳扎稳打,认真评估风险后再行进入。不过,目前中国建材仍将立足内地市场,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业整合方面。
行业并购成功经验哈佛分享
「作为一个传统型企业,尤其是一个做基础原材料的企业,想把它做好其实是有很大难度的」,宋志平感慨道。但就在政府没有重资注入的情况下,中国建材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六年内收入复合增长率55%的高速发展。中国建材的成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而在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经验更被纳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成为为数不多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的中国央企。
六年前公司设立时四项主营业务的规模都不大,为了使企业发展壮大,公司制定了战略规划:要成为具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因此中国建材选择了占行业GDP70%以上的水泥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资本运作」加「联合重组」两个轮子并行的战略,实现了飞速发展。宋志平认为,中国建材今日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当初制定的清晰战略、选择适合的成长模式及良好的管控制度三方面。
他指出,清晰的战略对于企业发展事关重要,中国建材始终是战略驱动型的企业,目标是做成又强又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材企业。围绕这一目标,公司大力推进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联合重组、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也大力实施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三新战略。前者是在存量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后者是在增量下优化和提升技术。
其次,中国建材找到了一套适合市场规律的成长模式。在中国水泥业供大于求,并布局凌乱分散的情况下,中国建材作为一间资本并不雄厚的公司,有效运用「资本运作」加「联合重组」两个轮子并行的成长模式,并且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经过六年的时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水泥公司,这就是成功的成长模式带来的。
此外,诸如中国建材这样拥有几百家工厂的企业,管理难度极大,良好的管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实施上,宋志平归纳为「五化」管理:一是治理规范化,要有良好的治理结构;二是职能层级化,即把决策层、利润层和成本层有效区分;三是业务平台化,即各项业务由专业化的公司承担;四是管理数字化,即运用现有的高效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严格的数字化训练和定量化分析的训练;五是文化一体化,多年来中国建材坚持「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核心理念,倡导「创新、绩效、和谐、责任」的企业文化。
凭「包容的心」难题迎刃解
同时身兼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两间央企董事长的宋志平,笑称自己是个不会解压的人。面对着两间公司近年超过3000亿元收入,以及17万员工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抽烟不喝酒,除了工作看书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娱乐的他,靠的却是「一颗包容的心」。
在采访的两个小时过程中,宋志平始终面带微笑,他谦和及儒雅的谈吐,更像是一位学者。作为两间央企的负责人,他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2002年初,他被任命为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中国建材集团的前身)总经理,当时的中新建材负债累累,营业规模20多亿元。
然而,十年时间,中国建材集团已成长为资产总额逾千亿元的建材巨头企业,今年收入超过1800亿元。2009年,他受命同时担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三年内,国药的销售收入亦由400多亿元提升至1200亿元。
宋志平坦言,同时兼顾两间公司担子的确不轻,但他不是一个喜欢坐享其成的人,愿意挑战。他把解决企业难题比作是学生时代解数学题,在解决问题中去体会人生的乐趣和成就。
此外,在面临大的环境困难时,他坦言如此开导自己,「你困难大家都困难,可能别人比你还困难;最困难的时候,困难往往就要过去了」。他还经常把自己的经验讲述给周围的年轻人,遇到困难一定要找解决方法,不能怨天尤人,积极面对,要有「一颗包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