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报] 玻纤产业正在复苏进入需求拉升时代 中国玻纤受益行业发展实现稳健增长
媒体聚焦| 2011-08-22

  从2010年始,全球玻璃纤维及制品市场明显复苏,产销量恢复到较高水平,玻纤下游应用领域市场需求逐步回暖,欧美各国市场需求稳步回升,国内市场需求发力,成为玻纤产业增长新引擎。2011年上半年,我国玻纤纱产量保持稳步增长,累计原纱产量130.8万吨,同比增长16.7%,工业产品累计销售率超过98%;外贸出口额大幅增长,玻纤及制品出口62.9万吨,同比增长1.4%,出口商品金额9.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且出口商品金额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出口数量;全行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5.2亿元,同比增长39.1%,利润总额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34.1%。业内专家预测,未来3年,玻纤产品市场仍将保持一定增长速度,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12.5%左右。市场复苏,量价齐升,玻纤产业内外兼修,进入需求拉升时代。

  勇于争先敢于探索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玻璃纤维企业被迫停产限产,欧洲停产比例达50%以上。2010年,玻纤企业先后复产,但新建产能速度明显放缓,随着积压库存的基本消化,玻璃纤维行业供需结构持续好转,有望进入复苏后的强势反弹阶段。目前中国玻纤、OCV、重庆复合、PPG、JM和泰山玻纤6家公司的产能总和占全世界总产能的83%。据研究机构预测,2011~2012年全球玻纤行业仍处于景气上升阶段,且2011年全球供给增量主要来自中国。这一趋势从玻纤产品价格走向上即可见一斑:玻纤价格自2011年3月份开始迅速走高,5月份无捻粗纱价格突破1000美元/吨,6月份当月均价达到1679美元/吨,同比上涨17.8%。原纱提价及深加工织物类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玻纤及制品出口均价快速上扬。因此,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2011~2012年玻纤价格将呈上行趋势,企业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玻纤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福祥表示,近年来下游应用领域对玻璃纤维的需求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推进“走出去”战略,通过国际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批中国玻璃纤维行业的跨国公司,将是行业“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从大环境看,中国已具备了进行较大规模海外直接投资、发展跨国公司的条件,当前时机也正好,国家从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从行业自身角度而言,中国玻璃纤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完成了“量”的积累,形成了世界第一的规模和产能。纯氧燃烧、在线短切、电助熔、6000孔大漏板、新型玻璃配方、自动化物流等高新技术已经实现,技术力量有了相当的竞争力。玻纤行业在产品、技术、资本的大力支撑下,总体投资水平充分体现出低成本、低能耗的优势,尤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外布局建厂已具备条件。

  张福祥认为,在向国际市场进军的过程中,中国玻纤股份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市场营销道路,建立了辐射全球的营销网络,目前已拥有14家海外公司,3家海外独家经销商,产品销售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国外经销商丰富的人脉资源、文化资源和市场背景,加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寻求更多在海外建厂的机会,推动了企业国际化进程,相信中国玻纤一定会成功。

  中国玻纤董事长曹江林表示,中国玻纤已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即将“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布局国际化、市场全球化,建设全球玻纤行业的领军企业”作为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

  7月28日,中国玻纤披露将设立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埃及建设年产8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以及收购其美国独家代理商GIBSON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在海外市场的频频出招,正是中国玻纤落实布局全球化、市场国际化战略规划,充分利用国外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完善海外产能布局的有力举措,也为国内玻纤企业推进“走出去”战略,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示范。

  中国玻纤总经理张毓强在谈及上述两项海外投资项目时认为,两项投资将有利于加强公司对重点地区市场的控制力,并依靠国外优势资源以及海外公司成熟的销售网络、销售队伍和良好的客户关系,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

  适者生存。为抢抓市场发展机遇,玻纤企业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上动作频频。池窑拉丝企业持续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追求技术进步。以中国玻纤为例,该企业瞄准世界池窑拉丝技术前沿,通过电助熔、纯氧燃烧、总线控制和物流输送线等技术集成创新,相继建成6万吨/年、10万吨/年,乃至世界最大规模的16万吨/年无碱玻纤拉丝池窑,为我国池窑拉丝和玻纤节能降耗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其全资子公司巨石集团在玻璃纤维制造领域形成了全套的自主知识产权,其研发的年产10万吨及以上的超大规模池窑结构为国际首创,熔化部与通路纯氧燃烧技术实现国际首创,环保池窑技术填补了玻纤废丝处理的国际空白,并掌握了超大规模窑炉结构、纯氧燃烧技术、玻纤废丝回用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在玻纤行业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先进玻纤企业凭借玻纤生产技术的进步,相继实现了环保、高强、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的advantex、S、ECR、AR、cemfil、QUARTE等系列E玻纤的规模化生产,以促进下游产业的节能环保,推动整个玻纤复合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PPG公司为风电叶片开辟Hybon系列玻纤产品和专用涂料;为解决环境友好,OCV公司开发了无硼、无氟advantex玻纤;作为玻纤高端品牌,在高性能E6玻璃纤维的基础上,中国玻纤研发了可满足大功率风力叶片制造、耐腐蚀性管道、高压绝缘、高压管道等高端领域使用,且性能更加优异的ViPro玻璃纤维。

  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整个玻纤产业受劳动力、能源价格上涨影响,行业制造成本呈现上升趋势,但中国玻纤依靠技术创新反而使制造成本有一定程度上的下降。

  同时,始终坚持规模扩张与市场开拓同步进行、实施创新性循环经济方案的中国玻纤,为国内企业开展“三废”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探索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树立了典范,在不断创新中为业内企业探索出了一条向新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道路。

  在扩大内需中回升寻找高成长市场

  2011年玻纤产业的市场表现为内需扩大,外销重启,市场格局内外兼修。在GDP增速维持高位、制造业启动新复苏的大背景下,国内汽车、管道和轨道交通等新兴应用领域集中爆发了对玻纤行业的需求。

  据有关资料显示,欧盟、北美和中东地区是2010年中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量最大的3个目标市场,同时北美、东亚和欧盟市场的出口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76.7%、36.2%和31.7%。另外,发达国家玻纤消耗量巨大,而我国的人均玻纤年消费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内需提升空间非常可观。在政策引导及刚性需求背景下,国内玻纤消费量出现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外销市场的空缺,形成了以内养外的局面。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琴表示,下游应用广泛增长的亮点展现出玻纤产品的性能优异,玻纤已成为建筑、交通、电子、电气、化工、环保、军工国防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其中,轨道交通、引水和输油管道需求旺盛,增速最大;汽车、建筑等领域需求量保持平稳;电子覆铜板、风电叶片增长放缓。总体而言,玻纤行业进入需求拉升时代。许多玻纤生产企业先瞄准下游市场需求,再定位配套产品研发。吕琴认为,中国玻纤旗下的巨石集团“先纵后横”的发展思路值得业界参考,即纵向上深耕玻纤行业,由单纯的玻纤产品生产制造商向全面应用解决方案商转型,从初期的规模领先战略向技术领先战略转型;横向上发挥自身产品与规模优势,由传统的建筑、交通、电子应用行业逐步向新能源、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新农村建设、电力、环境保护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促进效益增长的新兴应用行业渗透。

  吕琴强调,从行业格局来看,玻纤行业集中度高,寡头竞争格局明显,产业有待结构调整、升级换代。中国的玻璃纤维产业发展很快,生产规模和产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但片面追求初级产品产量的扩张,高端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深加工的发展严重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的弊病日渐显现。国外的玻纤应用品种已达4万余种,我国仅占1/4左右,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约20万吨的玻纤制品,以满足国内较高档次的市场需求。例如,我国玻璃纤维70%以上用于增强基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优势,但在品种规格和质量上与先进国家尚有差距,必须改进和发展纱类、机织物、无纺毡、编织物、缝编织物、复合毡,推进玻纤与复合材料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产业协同,共同发展。

  在高端产品开发方面,作为国内行业龙头,中国玻纤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其遵循产品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据了解,中国玻纤将增加短切原丝产能,使可循环使用,符合国家环保、低碳产业政策的热塑复合材料用短切原丝等品类提高到公司总产量的20%以上,未来三年计划提高到30%。同时,其还在积极进行高端产品研发和推广,来自E6、ViPro、增强PP用短切原丝产品、新一代高通用性直接纱等产品的收入将迅速增加,增强热塑性塑料用纱、短切毡系列、BMC等产品的开发取得新突破,荣获多项国内、国际科研奖项,成为拉动企业成长的新引擎。此外,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FT-G)工艺研究、超低线密度直接纱开发等也将取得一定突破,为公司打开了长期的成长空间。

  复合材料行业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但在新兴领域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尤其是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环保、能源等新兴市场活跃,而玻纤制品在这些新兴领域,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应用普及程度仍然较低,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清洁、可再生能源用复合材料,包括风力发电用复合材料、烟气脱硫装置用复合材料、输变电设备用复合材料和天然气、氢气高压容器;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用复合材料,包括汽车车身、构架和车体外覆盖件,轨道交通车体、车门、座椅、电缆槽、电缆架、格栅、电器箱等,2011~2015年计划投资超过1万亿元用于新建城市轨道交通;民航客机用复合材料,主要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其中热塑性复合材料约占10%,主要产品为机翼部件、垂直尾翼、机头罩等,我国未来20年间需新增支线飞机661架,将形成民航客机大产业,复合材料延伸产业链与之相配套;船艇用复合材料,主要为游艇和渔船,游艇作为高级娱乐耐用消费品在欧美有很大市场,由于我国鱼类资源的减少、渔船发展缓慢,但我国已具备了发展游艇产业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游艇制造业是材料、设计、制造工艺等技术的融合,玻纤基复合材料在提高船体性能上具有独特优点,以游艇为发展方向的复合材料船艇行业空间巨大。

  吕琴表示,高端应用领域是带动上游产业的新增长极。中国玻纤开发的适用于风力发电、环保设施、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新产品,是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真正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最大亮点。

  在不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条件下,玻纤/复合材料企业经营环境得以改善。从战略层面考虑,玻纤/复合材料行业以“低碳”为方向,以构筑可持续发展体系为目标,走优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将引导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带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