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前景未明,不少企业都在寻找新出路。全球水泥一哥中国建材(03323)亦要将业务升级,公司主席宋志平接受访问时,谈及今后拓展房屋产业的鸿图大计,扬言要藉着城镇化及棚户屋改造之力,将旗下新型建材产业延伸至房屋,在全国各地打造「绿色小镇」,致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新型房屋事业。他说:「今后会以水泥为基础,将原有新型建材业务延伸至房屋,以提升盈利及支撑公司未来发展。」
踏入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但有不少企业仍然乐观,认为中央推出的微刺激能振兴经济,下半年情况未必太差。其中包括中国建材主席宋志平,他认为加大铁路和公路投资,以至棚户区改造等,都会拉动水泥需求,加上下半年是水泥销售旺季,不担心业绩受影响。
他说:「我们每年上半年的业绩差不多都是持平,第三季赚三分之一的钱,第四季赚三分之二的钱,故基本利润都是在下半年实现,以去年为例,单是第四季就录得70%至80%的利润。」
尽管如此,经济前景始终太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各自盘算自救之法。在宋志平心中,亦早已有了一个业务延伸的发展蓝图,就是以「一体两翼」的模式,把水泥业务为基础,再透过旗下北新建材,利用北新房屋和北新家居两家公司,致力打造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新型房屋事业。
拓展业务无意弃水泥
宋志平去年接受本刊访问时亦曾说过,新型建材和新型房屋业务是公司近年大力推动,并籍此打进海外的轻资产业务,相隔一年,虽然仍属起步阶段,占公司整体业务比例尚小,但发展已具雏型,是时候大展拳脚。
这个一度被宋志平视为事业之梦的房屋产业,到底将如何由水泥王国延伸至房屋建造?发展前景又是如何?且听宋志平娓娓道来。
不过,在介绍房屋产业之前,他再三强调即使业务延伸,水泥仍将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定必稳守全球水泥行业的龙头宝座。「全世界的企业很少只做单一产品,就中国建材的情况来说,我们本身有新型建材和家居贸易两大业务,所以这只是将产业链延伸,把培育了多年的业务做大,而不是展开新产业。」
「我们目前有4亿吨水泥,要转型也不容易,所以水泥仍会是公司的主业。至于所指的『一体两翼』就像架飞机,水泥是主体,两翼分别是北新房屋和北新家居,两翼将共同拓展,缺一不可。当水泥主业表现突出,再以两边轻资产的高效益来支撑这个企业的发展,逐渐降低资产负债率。」
发展轻资产力减负债
归根究柢,中国建材要把业务延伸,跟其沉重负债不无关系。「外界总在攻击我们资产负债率高,可是没有这些负债,那会有现在的4亿吨水泥?这都是双向的,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我也知道公司的负债率确实很高,所以在发展新业务的时候,就考虑到发展轻资产。」
每次来港面对传媒及投资者,宋志平总被问及负债的问题,去年他扬言公司已完成并购重组,并将逐步减债。今年上半年负债率为301.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宋志平有信心,随着基建、铁路等工程增加水泥需求,以及踏入下半年水泥旺季,全年的负债率可降至250%水平。
他屈指一算,「一个建房屋的工厂所需投资很少,建一家水泥厂的资金已足以投资20个房屋工厂。简单算一下,约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投一个厂房,再加一套装备约300多万元,可以省不少钱,所以说这些都是轻资产,投资额不多,但产出的经济效益却很高。」他坦言,如果这两个业务的年收入及年利润能分别达到1,000亿元及100亿元,就能解决公司过份依赖水泥业务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机遇无限
令宋志平有打造房屋产业的念头,除了希望增加收入来源,亦因目睹中国农村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城乡住房的悬殊。「北京、上海和深圳等这些大都市和香港差不多,但农村却相差甚远。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只要从北京开车向外行驶30公里,沿路会看到很多平房,质量都不好。」
在建材行业打滚逾30年的宋志平,大学毕业后首份工作就是加入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北新建材前身)当技术员,不知不觉间便对这行业产生了感情,格外留意住屋的建材及用料,笑言以前到一些乡郊地方,都会特别留意楼房结构和材料,所以眼见中国不少乡郊住屋质素欠佳,希望乘着中央推动城镇化及棚户屋改造,为社会出一分力。
「推出新型房屋,就是想改变农民的住房环境和条件,惟当时农民负担不起,现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城镇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生活也富裕起来,新型房屋就是专门为农村设计住宅,让农民住得起。」
宋志平表示,如今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庞大引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他们发展新型建材和新型房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绿色小镇概念建社区
在发展房屋方面,宋志平坚持要保留农村的「乡愁」,打造一个个以「绿色小镇」为名的社区,而不是一幢幢的楼房。「目前中国很多农村都不具备居住功能和条件,日后或需重建村庄,为避免再出现单建房屋影响村庄形象的问题,我们与地方政府合作时,考虑以村为单位进行改造,推动绿色小镇的计划亦因此而诞生。」
宋志平经常把「绿色小镇」挂在咀边,「所谓绿色小镇,就是要具规模的去兴建一个社区,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形式。无论在国内或国外,我们都会以这种模式来做。」目前中国建材在全国建有100个绿色小镇,最早期的在北京平谷,后来陆续在北京密云、山东枣庄、成都青白江等地建设了多个示范区。
宋志平说得手舞足蹈,指棚户区一般会被改造成高层楼房的小区,但农村房屋的改造则不必如此,而是打造成一个一个的绿色小镇。随着绿色小镇规模扩张,就会演变成一个绿色生态城。「这个发展由过去单一的房屋转向绿色小镇,再将镇与镇连接起来,打造成绿色生态城,统一构建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同时亦建有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学校等完善的生活配套。」
力图进军发展中国家
听着他满腹宏图大计,难怪早已被誉为「水泥大王」的宋志平,扬言要再下一城,向「房屋大王」迈进。「我们希望把北新房屋发展成全球化企业,能发展到多大现在很难预计,但参照日本大型房屋建筑公司每年销售额达800亿至1,000亿元,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这规模。」
对于今后的发展愿景,宋志平坦言要把绿色小镇的理念带向全球,集团仍会以中国为主战场,积极参与中国农村改造,同时亦会建立海外版图,进军一些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现已在连云港、秦皇岛等港口建设大型的房屋出口基地,把产品出口到亚、欧、非、拉美及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在赞比亚,亦已设计和建设了全球最大、占地6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城示范项目。」
房屋业务或分拆上市
宋志平又指,发展房屋的收入较水泥稳定,而且风险较低。「因为我们会把土地拿到手才建房,加上一般房屋都在城市里,不像水泥厂设在较偏远地区,所以相对安全。我们采用现场组装的模式,房子只要用集装箱运过去再组装就可以了,这就犹如饭店帮您把菜煮好端过来,你再加热就成了,既不复杂,也能赚大钱。」
宋志平透露,目前集团旗下亦有一些子公司正在做房屋业务,将来不排除整合在一起再分拆上市,笑言「一切都有可能」,惟言之尚早。他解释,「现在的市场环境跟过去已不一样,早于2006年中国建材上市的时候,因为有中国概念,融资比较容易,但现在中国概念已没这么多人追捧,而且上市后也不见得能随市场走,所以我们可能考虑先引入战略投资者,一起合作去发展,并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考虑上市。」
兼具国企改革沪港通概念
近期国企改革成为了新一轮投资概念,然而要讲这个题目,绝对不得不提起宋志平,因为在今年4月他辞任国药(01099)母公司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一职之前,是国内唯一一位同时兼任两家央企的掌门人。由于他拥有高超的并购绝技,在数年间以「央企市营」的理念,并购了逾千家的水泥企业,成为行业龙头。
亦因此,他现正及曾经执掌的中国建材集团及中国医药集团均被国资委纳入本轮混合所有制的试点企业。中国建材除具国企改革概念,亦是沪港通一员,故随着水泥行业在第四季逐步回暖,将再度吸引投资者关注。
瑞信早前发表研究报告,指公司预期第四季的项目价格将有所增长,而且目前国企改革及去杠杆化进度理想,故上调其评级至「跑赢大市」,目标价亦升至8.6元。
该行同时认为,中国建材目标把今年的净负债率由上半年的295%降至250%,明年至2016年则计划降至约200%,相信出售非核心地区的水泥业务将有助降低负债水平。
新型建材建设新农村
过去中国的农村建房主要使用粘土砖(红砖),每年使用超过8,000亿块,惟现在中国耕地资源紧张,即使煤炭资源丰富,但烧制红砖须大量煤炭,造成严重污染。宋志平坦言,传统的建筑方式并不能持续发展,所以他们提倡使用新型建材,用工厂化生产方式解决农房改造的问题。
新型建材大量采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比如用电厂的脱硫石膏生产石膏板、用粉煤灰做水泥装饰外墙板、用炼钢炉渣的矿物棉生产保温材料,利用工业废料生产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取代粘土砖建造工厂化房屋,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循环经济。
由于中国建材的房屋是以新型建材兴建而成,所以集团采取工厂化生产,先在工厂造好房屋,再运送到现场组装,大约3个月便能完成安装。这方式除实现了房屋制造的转型,更具有环保节能概念,客人可以在电脑拣选心水的房屋款式和用料,度身订造他们理想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