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泰山玻纤转型发展侧记
媒体聚焦| 2014-03-26

  2013年7月29日,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山玻纤”)投资建设的一座8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工业园区点火投产。该项目总投资12.58亿元,是泰山玻纤迄今为止投资和建设规模最大的项目,是泰山玻纤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

  泰山玻纤是隶属于中材集团旗下的中材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泰山玻纤于1997年建成了国内首条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玻纤及制品总产能已达到42万吨/年,产品涵盖七大类59个品种1300多种规格,出口美国、西欧、中东、南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五大、中国三大玻璃纤维制造企业之一。

  2008年以前,在国家建材局“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的指引下,玻纤行业以持续10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完成了大跨度的升级换代,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玻纤生产大国。泰山玻纤也紧紧抓住行业发展机遇,迅速膨胀总量,成为国内三大玻纤生产商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球玻纤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市场需求的下降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的玻纤市场形势,泰山玻纤党政领导班子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不但没有停止投资,而是加大了投资改造力度,走出了一条“脱胎换骨”转型发展之路。

  战略转型 谋定后动

  企业转型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泰山玻纤的转型就是属于企业战略转型

  2010年底,泰山玻纤确定了“调整、提升、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有了战略就有了方向。在战略的指引下,泰山玻纤党政领导班子制定了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新征土地1600亩开展新区建设,规划总投资70亿元,将山东泰安新区建成总产能50万吨,涵盖玻纤粗纱及制品、细纱及织物的集生产、研究、开发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玻纤基地。此规划得到了中材集团和泰安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泰山玻纤“十二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令人倍受鼓舞,催人奋进,但在全球玻纤行业如此不景气的非常时期,仍然投入巨资搞建设,企业发展压力倍增。“尽管投入非常大,要忍受很长时间的没有利润回报。但是,只有做了才能为以后发展提供支撑。这个痛苦必须要承受。没有这个苦,就没有后来的甜。”在中材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在泰安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泰山玻纤新区首条8万吨生产线于2012年4月破土动工,2013年7月29日点火,9月投入试生产,目前生产状况良好,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超出预期。现在的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9.5万吨/年的规模,超出设计能力18.75%,比泰山玻纤本部池窑平均节能35%,粗纱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100%,粗纱平均生产成本比本部同比下降650元/吨,自动化程度、工艺技术水平和现场工作环境上了一个大台阶。

  新区首个8万吨项目的顺利投产和良好技术经济指标,对泰山玻纤今后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节能减排、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是具有重大的启示性意义,对今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推动力。

  绿色概念  贯穿始终

  技术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和源泉,是企业生存的内在动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然而,企业的发展与成功,光靠技术创新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种理念和远见。

  传统的E玻纤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氟化物、硼化物,对环境造成破坏;原料中的硼钙石(含硼)及萤石(含氟)价格持续升高,玻纤配合料成本居高不下;传统E玻纤成分结构决定了其耐化学腐蚀性差……种种这些使得各大玻纤企业纷纷研发新品。尤其是在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今天,传统E玻纤的升级换代已迫在眉睫。

  作为中国知名的玻璃纤维制造商之一,泰山玻纤早就开始了传统E玻纤替代产品的研发。2010年末,泰山玻纤推出了无氟无硼配方的玻璃纤维,命名为“TCR”。TCR一种高性能无碱玻璃纤维,既有传统E玻璃纤维的所有优势,又在强度、模量、耐腐蚀性、耐高温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更加适合应用于耐高压、抗腐蚀、耐高温等特殊领域,如高压管道、风能设施、抽油杆、环保处理、化工防腐、海水淡化、土工格栅等。以TCR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性能,使复合材料制品更耐用,寿命更长,从而节约了终端客户的使用成本。

  泰山玻纤将TCR玻璃纤维配方迅速在本部2万吨、4万吨生产线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实现了该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新区8万吨生产线也全部采用了TCR无氟无硼配方,使该产品的性能优势、节能环保特性得到进一步扩大。同时,泰山玻纤还研发成功了风电叶片用TCR多轴向织物等系列产品,目前年产能已突破2万吨,成为国内风电叶片生产厂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助力国内风电产业发展。

  在研发TCR玻璃纤维平台的时候,泰山玻纤的研发和工程团队十分关注清洁生产,采用了更科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来提高产品性能,同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把泰山玻纤的环境足迹降到最小。生产数据表明,TCR在制造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少90%,废气排放量减少80%,同时减少了颗粒物排放,制造工艺的改进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并大大减少了玻璃废丝。

  新区8.0万吨项目还综合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池窑熔化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漏板拉丝效率、节电、节约天然气技术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原丝烘干能源75%是来自于池窑的余热利用,新区13万M2 的建筑物的节能上也采用了许多规范的方法,其冬季、夏季的节能效益十分显著。自动化物流达到预期效果,为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新区项目的亮点之一。

  人才培养 永恒主题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了这些人才,才能助力技术的升级。未来,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短缺也会成为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才的保障非常关键。然而现实情况是,招到特别对口的人才非常不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泰山玻纤在新区8万吨项目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以项目带团队,以团队塑人才”的人才培养之路。

  泰山玻纤在8万吨项目建设期间,按照各专业不同,组建了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专业管理团队,要求每个专业的负责人通过“传、帮、带”负责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把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团队打造成专业精湛的优秀队伍。通过8万吨项目的设计、设备材料选型、施工管理、项目综合管理和生产运行等,确实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年青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成为泰山玻纤跨越发展的支柱人才力量。

  玻璃纤维是一个多学科高科技的特殊产业,涵盖了纺织、硅酸盐、自控、热工等学科,泰山玻纤在小产业中做出了大文章,又在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泰安小城铸就了一份业界都为之骄傲的大事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建立起的一整套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机制。2010年泰山玻纤对原有的人力资源体系进行了革新,建立了“管理、技能、技术”三大人才序列,每个序列设置了不同岗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岗级工资,这样让所有人都有了成长通道,看到了发展空间,塑造了岗位“练技能 促成长”的氛围;企业依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QC等平台,每年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公司根据成果对企业的贡献的大小分别给予奖励,形成了“人员激励-平台发展-成果反馈”的良好机制。在泰玻大家庭中,公司领导视员工为亲人,他们用岗位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不管是中层干部,还是普通员工,他们在奉献了自己力量的同时,也得到了诸如个人职务升迁、岗位锻炼、物质奖励等丰厚的回报。

  面对国际经济危机,泰山玻纤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经济危机也加速了企业人才引进培养转型升级的步伐。2010年以来,企业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转型,“人才引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一般学历向高学历转移,国内的向海归转移,国内专家向国外专家转移”。泰山玻纤不断熔炼打造着一支素质过硬、执行有力、招之能来,来之能用的人才队伍,不断适应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新挑战。

  21世纪是新材料的世纪。玻璃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兴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玻纤巨头集中的角斗场,为了抓住世界玻纤产业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泰山玻纤将始终坚持“调整、提升、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不断提升高端产品比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玻纤强企的目标踏实迈进。

  来源:《中国建材》(2014.03)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