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 宋志平的企业观
媒体聚焦| 2015-01-04

  宋志平曾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央企的董事长,并带领这两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俱乐部,为我国企业的改革创新创造并积累了新鲜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因为在企业管理上的成功,宋志平总被问及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为什么选择做企业、做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在国企坚守、怎样看待生活、是不是一个工作狂等等。宋志平说,实际上这些也是他常问自己的问题。“细想起来,如果找个合适的词汇概括这些问题的答案,大概就是‘企业观’,即做企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书《我的企业观》中,宋志平从自身35年的从业经历出发,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的历史背景,将深刻的管理哲思蕴藏在传奇的企业故事中,将自己的管理经验、感受和心得以平实的文字一一道出,既是回答大家,也是回答自己。

  “我的企业观来源于我在国企工作中的实践,来源于与民企携手改革发展的探索,来源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思考,来源于一次次的总结验证和提高。”

  在《我的企业观》一书中,宋志平以中国企业的百年兴衰开篇,指明了“企业的逻辑”,并通过对战略、规律、机遇的解析,阐述了企业成长的动因和逻辑。

  《我的企业观》集理论性、思想性、操作性于一体,浓缩了宋志平企业感悟和管理思想的精华,是企业界难得的“论语”,无疑对中国国企的改革和经营管理都具有借鉴意义。

  儒商式管理:祟尚包容和共赢

  宋志平是一位温和的儒商。他的这种“儒”,体现在管理方面便是他始终践行的“包容性经营”。

  宋志平所谓的“做企业需要包容”,指的是要尽量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照顾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学会听取各种意见,接纳不同的声音。

  “这既需要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也需要企业家的责任感,有时甚至需要妥协精神和牺牲精神。”宋志平在书中这样写道。

  在宋志平看来,包容的实质是包容不同,有时候还要包容缺点。“如果大家都一样,就不需要去包容谁了。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客观上还需要彼此关照、互相协作、达成共同目标,自然需要敞开胸怀、容纳不同。”

  当然,包容的另外一个特质,就是在不同中尽可能多地寻找相同。“比如说,管理者和员工肯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但他们同为企业成员,当企业的利益尽最大可能符合他们的利益时,双方就容易达成共识。”

  最能体现宋志平包容性经营的是中国建材与上千家民营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了国民共进。宋志平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导的这一场规模恢弘的联合重组,始终贯穿着与人分利、共生多赢的包容思想。

  他充分考虑到了民营企业家的短期收入、长期收益和职业生涯等需求,不仅使企业引入了市场化机制,而且赢得了“民心”,将上千家分散的民企融合为空前凝聚的航空母舰,并带领其成功驶入世界500强行列,稳居全球建材企业第二位。

  宋志平的包容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民企,也体现在国际化过程中。他在书中讲到,“以前,中国是世界工厂,今后,世界将是中国的工厂,能否利用好世界这个大工厂,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包容的心态和共生多赢的思维方式。”

  央企市营:国企改革的积极探索

  作为一名央企掌门人,国企改革是摆在宋志平面前的一件大事,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国企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早在六七年前,宋志平就提出了“央企市营”这一概念,“当时的想法是,把国企重组中一些成功的市场化做法,尤其是如何发挥国企、民企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融合的经验,进行概括、归纳出规律性的内容”。

  所谓“央企市营”就是央企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五个要点:产权多元化。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内部市场化机制;依照市场规则开展企业运营。这些思路完全契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对当前国企改革热门话题混合所有制的积极探索。

  宋志平认为,“混合所有制是把金钥匙”,能够解决国有经济与市场接轨、国企深化改革、社会资本进入国企部分特定业务的途径、“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长期纷争四个问题。对于国企与非公企业究竟如何“混合”的问题,他提出了“规范运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长期合作”的十六字原则。

  应该说,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都是靠混合所有制发展起来的成功案例,两家企业原本在央企的序列中都只能算是排位靠后的中小型企业,而且都处于充分竞争领域,要做大做强比较困难,正是靠着混合,他们才双双踏入了世界500强之列。

  宋志平认为,当前的改革任务是,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源头出发,从发展国有经济的根子出发,解决好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完全市场化身份三大核心任务,把改革的逻辑和问题彻底理顺理清。

  在书中,宋志平明确了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的区别,提出了国有企业“改回去”、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出来”的解决办法,提出了如何实现“以管资本为主”进行国有资产监管的独到见解,并且破解了社会各界对混合所有制的各种担忧和迷思,发出了“不要再给混合所有制戴帽子”的疾呼。

  这些已经成文的思考成果是宋志平站在国企改革最前线的瞭望,对我国下一步国企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细细读来,让人为其见解的睿智独到而叹为观止,为其对国企的拳拳之心而感动不已。

  企业家:国家英雄

  如果把宋志平与稻盛和夫比较的话,他们有共同点,但更有不少不同点。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宋志平给国家、社会创造了财富,自己得到的很少;稻盛和夫在给国家、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个人嬴得了巨大财富。

  让宋志平能一直充满干劲的,是企业家精神。

  宋志平所理解的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更是坚守精神。“真正的企业家应该站得更高,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发展,敢于承担责任,具有职业精神。”

  年轻的时候,宋志平非常崇拜美国商界的传奇人物艾柯卡,这位让克莱斯勒起死回生的传奇企业家,“教”会了宋志平百折不饶、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对于企业家来说,英雄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宋志平所谓的英雄情结,是指企业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他看来,企业家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社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带领企业自觉肩负起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保障经济的平稳发展、积极吸纳就业、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企业家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培育优秀的企业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崇高荣誉和毕生追求,带领企业做强做优,在国际舞台上冲锋陷阵。

  宋志平还在《我的企业观》中列举了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上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特质,譬如方向感、感染力、责任感、决断力等等。对于这四点,宋志平在书中都做了详细的阐述。

  在宋志平看来,企业家应该是个爱做梦、会做梦,爱讲故事并能讲好故事的理想主义者。“作为企业家,不仅要为企业找到目标,还要带领员工创造更多精彩的故事,把梦想变为现实,要向公众讲述企业的故事,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宋志平还认为,做企业应该有理想有追求,也要有原则有秉持。“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企业观,而企业观就是做企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企业家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或许正是他的核心理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