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近年来社会上讲得频率颇高的一个词,建材行业也概莫如此。近日,记者在山东枣庄中联水泥有限公司采访,获悉该公司有一个以职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组织——“刘鑫”创新工作室。
刘鑫是谁?为什么要设立“刘鑫”创新工作室?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效果如何?记者十分好奇。
在枣庄中联党群工作部部长吕玉千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枣庄中联中控楼的地下一层,正对楼梯的是枣庄中联创新成果展室。展室朴素庄重,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生动讲述着枣庄中联近年来的创新成果,陈列着许多职工发明的实物、工具和获奖证书。
“刘鑫”创新工作室紧挨着展室,是由一间普通办公室专门改造的,这里是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办公场所和重要平台。据介绍,“刘鑫”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10月9日,是枣庄中联根据枣庄市总工会推进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带头作用的精神专门设立的,目的是为公司劳模和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搭建一个平台。工作室成员由枣庄中联技术骨干组成,有劳模、工程师、技师等100余人。
工作室带头人刘鑫是枣庄中联设备保障部副部长,40岁出头,大学学历、高级技师。几年来枣庄中联技术人员利用“刘鑫”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坚持对困挠生产的一系列难题进行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平均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刘鑫”创新工作室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呢?记者在现场翻看了工作室的目标任务和各项制度。工作目标是这样定位的:围绕企业安全、提效、降耗进行技改攻关;优化生产工艺、环节,便于员工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完善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不断增强安全可靠性,追求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工作任务主要是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工作方法,带动专业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特别是针对企业的发展,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生产、管理人才队伍。
为保证以上目标任务的落实,创新工作室规定,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谋划布置本月的创新工作,研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月对创新团队成员组织一次培训,每季度组织一次考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素质。建立项目日常管理档案,将每月创新项目均纳入档案管理。加强团队成员的日常管理,广泛吸纳创新意识强、技术素质高、肯钻研的员工加入创新团队。注重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针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另外,“刘鑫”创新工作室还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要求工作室全体成员坚持不懈地学习水泥企业电气设备运行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现代科技及相关的业务技能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生产现场状况,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规定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日。
工作室还制定了名师带徒制度。要求坚持工种对口、分层次培训、、培养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工作室内所有技师必须带徒,中级技师带徒不得少于两人,初级技师不得少于一人,并签定师徒合同。师傅每月要对徒弟进行理论与实际培训,理论不得少于10小时,实际操作培训不得少于15小时。师徒合同期满经考核合格,对师傅要进行奖励。
实际执行情况如何呢?记者在他们几年来完善的《专业技术小组季度总结报告》中看得十分清楚。比如以2014年第二季度工作室主要活动记录为例,分有好几个技术小组和生产小组,还有资产供应组和党群工作组,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详细的季度总结报告表。表中分列有“课题名称”、“实施人”、“课题实施过程及完成程度”、“创造的效益或成果”等项目,记录得十分详细。
正是通过这样扎实的工作,在“刘鑫”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上,枣庄中联员工几年来的创新成果十分丰硕,每年都有多项成果获得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国建材集团的科技成果奖,小改小革更是多不胜数。特别是其研究的“建筑垃圾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的应用”项目,2012年8月通过了专家鉴定,综合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还获得了全国建材行业科技成果奖。
采访完枣庄中联的“刘鑫”创新工作室,记者十分感慨:若每个建材企业都能建立起这样的创新平台,都能有这样一群人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建材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想搞不好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