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一则新闻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关注: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而建,6年前,天津院出资2000万元,拉开了中心建设的序幕。6年的时间,中心已花开遍地,硕果累累。日前,记者专程赶赴天津,对中心进行了专访。
创新协同高效的科研先锋
——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列报道之一
本刊记者 靳惠怡 江 倩
缘起:政策先行
说起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的几个文件追根溯源……
为加快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水泥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中针对水泥技术研发中心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并支持水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开发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加强研发能力,提高我国重大水泥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水平。国家在科研资金方面对重大科研项目予以支持。”
2007年1月,《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布,提出要从国家层面强化在若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着力实施4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力求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请组织申报2008年第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通知》,以贯彻落实上述政策、规划,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在信息和产业升级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其中,“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个名词吸引了建材行业、吸引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简称天津院)的目光。
成立:国内首家
翻看文件可以了解到,“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设立是围绕缓解我国水泥工业生产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建立水泥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试验平台,重点囊括了开展水泥窑炉和粉磨节能、石灰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工艺系统优化、污染物减排、过程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以及推进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主要大型国家骨干工业设计院之一、中国建材行业实力最雄厚的甲级设计院,天津院自1953年成立至今,经过60多年的传承创新、开拓进取,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工程公司,拥有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咨询、设备成套供货、工程建设、工程监理、生产运营、备品备件服务于一体的水泥工程完整产业链,是全国乃至全球力量最强的水泥工业工程总承包商之一。
接到《通知》后,天津院立刻组织编制了《水泥节能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天津市经贸委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凭借研发技术的先进性、报告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经过半年多的论证,顺利通过答辩,高效地“拿下”了国内首家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大单”。
2008年11月,发改委发文批复同意天津院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筹建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年初,天津院便出资2000万元,注册了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并开始逐步配备专职人员,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落实了固定研发人员、研究试验设施及相关条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启航。
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也是成功的一半。经过6年多的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再次高效率地完成了预期各项任务指标,对运行管理制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水泥行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和持续创新发挥了显著作用。
2015年11月5日,天津市发改委组织行业协会、评价机构、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的多名专家,对依托于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并批复通过。自此,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迎来全新篇章。
发展:协同共进
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总投资近亿元,整个中心占地面积26819平方米,建设有水泥烧成热模试验平台、冷模试验平台、辊磨试验平台、污泥深度脱水试验平台等13个试验研究平台,在行业内兄弟单位中是唯一拥有如此完备试验设施的单位,为相关的技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为解决行业关键技术提供支撑;采购了经济型数控立式车床、激光切割机等大型产业化制造加工设备,建成了产业化验证基地,为样机的试制生产和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购置了红外光谱仪、万能金属测试仪、金属硬度计等多台先进的试验测试仪器设备和机械检测设备,为节能、减排、环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提供了硬件支撑;还建有机械性能分析检测中心和研发办公综合楼。
成立至今,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任务目标与审批文件的方向均保持着高度一致,始终秉承天津院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动力的中心思想,围绕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低温SCR技术、水泥窑尾气汞减排技术、高性能海洋固体浮力材料及工业化生产技术、脱硫石膏制备高性能产品技术、高发射率SiC红外辐射涂料制备技术这六大技术展开独立或联合攻关,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天津院支持着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工程研究中心也支撑着天津院的发展,双方相辅相成,协同共进。
在解决水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的课题中,工程研究中心在建材联合会的协同下开展了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从优化设计、自主创新、装备提升、低碳技术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系统研发,全面提升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产品制造、协同处置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和减少CO2排放等绿色产业功能。中心还研究开发了多套关键成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且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水泥工业烧成、粉磨系统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做出卓越贡献。
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西安尧柏污泥项目、大连水泥、三岔拉法基水泥等8个总包项目,26个咨询设计项目。此外,还承接了中材湘潭水泥、华润水泥等多项水泥窑脱硝技术改造项目。
除自主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还通过不同污泥脱水药剂等的研发生产销售,工程方案的咨询、设计、总承包,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及组织培训、成果转让等多种经营方式,加速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拓展、延伸了领域,形成完整链条,扩大其在行业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成果:遍地开花
如果修筑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造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只有把握住人才这创新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才会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共拥有含6位博士在内的22位核心研发及成果推广人才,正是有了这样一支专家数量多、技术水平高、层次高的研发团队,才使得科研技术成果“百花齐放”,为中心注入新鲜血液与生机活力。
2015年是工程研究中心的成果年。从管理上看,经过两年多与天津市发改委以及上级部门、公司的多次沟通,于10月完成了工程中心相关的资产划拨,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完成了验收。同时,工程研究中心申报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并已通过认定,企业即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从研发推广上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签订大连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工程等15项合同,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污泥深度脱水药剂推广方面,维护了桐乡项目的日常经营并配合业主解决提产等问题,还与广州远望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复合调理剂的推广应用;浮力材料在工业化试验及产品推广方面更是踏上一个新台阶,产业化已经开展,产品已经用于5家客户,脱硫石膏制备高性能产品也实现了销售应用,研发的新产品均得到市场推广。
从环境治理上看,针对水泥窑尾气典型污染物减排技术,采用独立研发的汞改性吸附剂与装置,在越堡水泥厂进行了汞减排工业试验,效果良好,最高汞吸附效率能够达到97%,排放浓度达到0.02mg/m3,远低于0.05mg/m3的国家标准。在低温SCR催化剂研究方面,实验室条件下颗粒状SCR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可达90%以上,而制备的蜂窝状催化剂试块在160℃温度以下脱硝效率也能达到85%以上。
截至目前,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3项,获得授权专利61项,编制了多项国家标准规范,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50多项;围绕节能环保新技术开展了多人次的培训;获得了三体系认证,获得了天津市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荣获3项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
说起未来,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向国际一流研发平台迈进,这便需要尽可能地整合行业资源,在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性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的条件与能力,加快行业新技术的工程应用,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需在国内大企业强强联合的基础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紧扣“技术无止境”这一宗旨,坚持“创新、协同、高效”的方针,继续水泥节能环保的新征程。
来源:《中国建材》杂志 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