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党建工作| 2020-06-18

王平(右)在和村民交流

在云南省绥江县有个叫罗坪的小山村。2016年以前,罗坪留给人的印象是偏远、贫穷、落后、交通不便,老百姓住的大都是串架房,村里见不到几辆汽车,耕地少林地多,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

而如今,罗坪变样了。走进罗坪,一尘不染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乡村别墅,漫山遍野的方竹产业。每到傍晚,罗坪便袅袅炊烟,欢声笑语,广场舞的音乐响彻上空。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谈到村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便会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说:“村里的这些变化,都是第一书记王平带领我们干出来的。”

2018年5月,经中国建材集团选派,王平担任绥江县罗坪村第一书记。从中央企业到扶贫基层,从北部平原到南部山区,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空间跨度,对王平来说,都是巨大的。

“既然组织信任咱,咱就得把工作做好。”不懂政策不要紧,抓紧时间学习。还未到罗坪,王平就加班加点研究学习了中央、省市县关于驻村扶贫、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及各种要求。不了解地方情况,就先做调查研究。来到罗坪村,他便跟着其他村干部入户走访,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他走访了全村131户常住户,与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家里的基本情况、有啥困难、今后打算等。一天天走下来,他工作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信心越来越足,干劲也越来越大。

 筑牢堡垒聚人心

老乡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在脱贫攻坚中,王平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一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刚开始驻村那段时间,通过入户走访,有部分群众对村“两委”的工作怨声载道,这些王平都暗暗记在心里。脱贫攻坚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更要通过脱贫攻坚来凝聚民心。

王平首先从支部建设入手。村里办公场所年久失修,墙皮脱落、电线裸露、到处布满蜘蛛网,他积极争取资金10万余元对4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进行了修缮改造,建成了敞开式的便民服务大厅。如今走进便民服务大厅,便可以看到雪白的墙壁上,党支部的各种规章制度整齐排列;村“三委”班子、驻村工作队每名同志的工作内容公开透明,便于群众监督。很多百姓一进门就说:“这环境看着心理就舒坦。”村干部也说:“现在干工作也舒心多了。”

 罗坪新村

阵地修缮完了,下一步就是队伍建设,在严格落实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他多次带领村“两委”成员、群众代表外出考察,从县内到省内,再到省外,从党建到人居环境,每次出去考察后,他都督促村“两委”找差距、定方案、抓落实。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三讲三评”、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群众说怪话的越来越少了,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了,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每年年底杀猪的时候,老百姓都打电话邀请王平去吃刨汤。

布局产业稳基础

罗坪村耕地只有1200多亩,但是有近5万亩林地,山高林密空气湿度大。前些年,群众种过核桃、养过鸡、种过杉树,但均以失败告终。王平刚来的时候,村集体经济为零,群众的主要收入是务工收入,主要产业是各家各户零散种植的方竹、散养的蜂蜜。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王平通过调研发现,群众要想增收致富发展产业,还是要从这片山上做文章。

2018年,罗坪村有7个专业合作社,但有4个是空壳合作社,可以说都没有起到合作社的作用。为此,王平召集村“两委”和7家合作社的法人,专门开会研讨,一家一家完善规章制度,对空壳合作社采取注销的办法,利用1个村级服务中心,3家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能人+贫困户”模式,确立了以方竹、中草药、蜜蜂养殖、冷水鱼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体系建立好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发展好各个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

罗坪村竹产业

通过两年发展,蜂蜜养殖渐成规模,王平积极争取中材高新、山东工陶院和人工晶体院的帮助,两年来累计销售蜂蜜近3000斤,完成销售收入近30万元,户均增收2200元;方竹由零散种植,变成了规模化种植,借助绥江县打造罗坪村万亩方竹基地契机,王平和村“两委”干部引导合作社与群众签订合作协议。最终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5月,方竹产业规模已有12167亩,成为昭通市绥江县最早打造的方竹种植基地。

真心服务换真情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干部重视民生,才能赢得掌声。

木瓦沟,罗坪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村委会约6公里,其中3.8公里是只能人走的山路。2017年通过异地搬迁安置,现在群众都已搬了出来,但是还有不少林地和产业在里面。

罗坪乡村公路

为方便群众出行、采笋、管护方竹,王平积极申请项目,争取100余万元,完成了道路硬化3公里、道路保通4.5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以前回木瓦沟采笋、砍荒,有时还需要临时搭个棚子住在那里,现在不用了,进出用不了一小时,太方便了。”卡户张世伟这样说。

如何推动乡村善治,王平也绞尽了脑汁。在入户的时候,他经常发现垃圾桶满了没人管,家里的水管没有用水还开着,污水管路破裂,个别群众家里卫生脏乱差……针对这些问题,他起草了《罗坪村用水管理制度》《罗坪村垃圾清运管理制度》《罗坪村污水处理终端管理制度》《罗坪村居家卫生清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让群众的事情自己解决。尤其是几个收费制度,原以为推动执行的难度会很大,没想到在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的时候,大家一致通过。有的群众就说:“王书记,你这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考虑,我们举双手赞成。”

罗坪村委会背后是罗坪小学,这也是绥江县学生最少的学校,学校虽小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非常多。王平也和学校的孩子成了好朋友。他协调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罗坪小学的孩子们购买了羽绒服保暖四件套和校服、校徽等物品,每年都参加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活动,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王老师”。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王平把群众当亲人,用他的真心换取群众的真情。

 牺牲小家为大家

从家庭角度讲,王平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

2018年5月,他离开山东的时候,小女儿仅1岁半。每次回家王平抱孩子时,孩子总是不让抱,因为在孩子的脑海里,爸爸的印象是模糊的。每次短暂回家,刚和孩子熟悉又要返程了。这是他心里最难受的时候,小女儿紧紧抱着他的脖子不松手,眼泪挂满了小脸蛋。

女儿写给爸爸的信

两年时间,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今年4月,王平返回绥江后,9岁的大女儿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送给她的爸爸:“爸爸,你知道吗?你走的日子,我一看到别人的爸爸和他的孩子一起出去玩,我就想起了你。闲下来的时候我就会想,爸爸你不想我吗?我喜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我不想要富足的生活,哪怕穷的连树叶都买不起,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美好、最快乐、最幸福的事。好好干,早点回来!加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王平暂时放下了自己家庭的幸福,正是要和罗坪百姓一起奋斗,让脱贫后的罗坪一步步走向振兴,让百姓的日子更加富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