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脱利成接受中国水泥万里行媒体采访 祁连山集团的发源地——永登祁连山,第三条日产4500吨生产线加紧建设中 建军节的当晚,通达中国水泥万里行团队来到了祁连山水泥集团的发源地——永登祁连山,有着老国有企业的特色,永登祁连山的生产工作区和职工生活区同在一个大院,院内医院、学校、工人俱乐部等一切配套设施齐全,完全就是独立于外界喧闹城市的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区。 第二天万里行团队来到兰州祁连山集团总部,在与董事长脱利成等领导团队的交流中,我们体会到祁连山水泥集团在甘青两省的重要地位、强劲发展势头与更为远大的发展目标。与脱利成董事长低调的行事作风相似,祁连山水泥在低调中默默发展,却已经快速发展成为甘青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专注做水泥” 谋求企业的快速稳健发展 当记者问到“如果企业将来面临地区产能过剩之后,是否会想过其他发展领域”时,祁连山水泥集团董事长脱利成回答道“我们没有别的想法,只想一直做好水泥,做好企业”。或许就是这样一种专注才能让祁连山水泥在过去比较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屹立不倒,并且稳步发展成为当今甘青两省乃至西北地区水泥行业中的佼佼者。 成立之初的50年内祁连山水泥由艰难发展阶段缓慢向探索发展阶段迈进。1996年上市之后,股份公司利用募集资金前后在跨行业、跨地区参股经营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在跨行业发展方面,前后投资釉面砖生产线、酒店管理、高科技等领域;在跨地区参股经营方面,前后在包头、西安投资建设粉磨站。隔行如隔山,以上尝试性的发展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对扩大企业知名度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收益很小,目前资金质量很差,大部分处于停产清理状态。这样的经验教训奠定了股份公司立足水泥、发展主业的信心和决心。 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祁连山迈入稳步发展阶段,依照“突出主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和“新建与并购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战略思路,合理布点,战略布控,形成了永登、红古、天水、平凉、西宁、成县、甘谷和漳县八大生产基地和兰州、青藏、河西、平庆和陇东南五大销售区域。通过由点到面覆盖甘肃省进而辐射青海等周边地区的战略布局,祁连山成为区域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 中材入主 稳固祁连山甘青龙头地位 中材集团主要实施的是西北水泥战略,在控制新疆天山、宁夏赛马的之后入主甘肃祁连山,将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连成一线,使中材集团的西北水泥战略更加完善,掌控了这一区域最大的主导权。 中材入主后,祁连获得了中材集团在资本、技术、装备、资源、体制等方面的支持,不仅在区域市场内减少了竞争压力,也加快了祁连山甘、青、藏战略的实施。沿承“立足甘肃,放眼青藏”战略,加紧加快实施区域外的扩张战略,突破总体需求有限的区域内市场瓶颈约束,在更广的区域内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以自身为平台,整合甘肃省内水泥资源,提高甘肃水泥的集中度和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做强做大。 展望未来,祁连山将结合市场形势变化和中材的“西北战略”,将“新建为主、并购为辅”的发展思路调整为“并购为主、新建为辅”。积极实施“两圈两带”(以兰州、白银为中心的陇中水泥产业圈,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海东水泥产业圈,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一线的陇东南水泥产业带和以武威、张掖、酒泉为一线的河西走廊水泥产业带)。2010年,按照“两圈两带”区域市场布控战略,争取在区域市场并购2-3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水泥企业,使公司产能年底力争达到2000万吨。到2012年,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甘青两省重点区域水泥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同时,延伸水泥产业链,力争2012年达到900万方,目标市场商品砼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大力发展余热发电,力争2010年余热电站装机功率超过70MW。 面对竞争 产品差异化发展避免激烈冲突 西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引来了外地水泥企业的纷纷进驻,水泥是“短腿”产品,尤其是在西北这样欠发达地区,要占市场,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祁连山水泥在平凉有一条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平凉海螺建成投产后,对甘肃平庆地区水泥市场影响比较大,由于销售市场半径的约束,祁连山与海螺的销售市场有所重叠,面对与平凉海螺的竞争,祁连山通过降低成本和产品差异化发展来避免与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 降低成本方面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加速发展,不断降低产品综合成本;二是强化管理,不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产品差异化发展方面是利用平凉的生产线进行特种水泥的生产。由于特种水泥需求量较小,生产要求越比较高,生产线规模小反而比较适于特种水泥的生产。 此外,平凉祁连山建成到现在,由于这两年市场情况比较旺盛,公司前期的投资基本已经收回。而且作为本土企业,品牌效应已形成一定的影响。这些都为祁连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水泥网(201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