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杂志] 宋志平 做企业为什么需要包容
媒体聚焦| 2012-11-05

  今年初,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了《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一书,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企业界对企业哲学、企业成长和竞争理念深层次的思考,记者近日对宋志平同志进行了独家采访,以深入了解他的企业包容哲学。

  记者:《包容的力量》这本书年初出版后,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不少人想知道,出这本书的过程和您当时的想法。

  宋志平:其实这本书只能算个文集,含括了我从北新当厂长开始到现在二十年的部分采访和文章。出这本集子最初是首都企业家俱乐部的主意,当时我还比较犹豫,因为作为一名央企负责人,平时虽然也接受过不少采访,也为一些报刊杂志撰写过文章,可是从来也没想过出什么书。但当书样整理出来时,我对自己这二十年来的思想经历有不少的感慨。在国企脱困、改革、改制和市场化过程中,那些酸甜苦辣、那些汗水和泪水夹杂在一起的成功和失败,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相信自己的经历应该和许多同时代的企业家大致相同。文集中有介绍我做企业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对企业发展中所遇到坎坷的一些体会或者失败的一些教训。我感到把它合盘托出,不是著书立说,但却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饰,再现过去真实的感受,兴许对年轻一代的企业家理解过去国企的改革有用呢。

  没想到的是,这本文集带来了不小的反响,不到一年时间,两次印刷的书全部发售一空。记得克拉玛依市一次要买三百本,我说送给他们,算是我对边疆的小小心意。也有集团领导来信,希望在整个公司下发学习,一次要上千本。这些均出乎我意料,为什么呢?大概来源于这本书“包容”的力量吧,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包容”了。

  “企业内部其实就是个包容的系统”

  记者:“包容”,通常来说是一种个人化的品德和内在修养,您为什么主张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做企业,这种理念又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宋志平:从做企业的目标和目的性来看,我们做企业经历几个阶段:一是只考虑投资者利益的阶段,即一切都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但后来我们发现客户利益和员工利益也应该考虑,这是个整体,这样我们就迎来了第二阶段,即企业综合目标阶段,把投资者、客户和员工的利益都放在企业的目标中一起考虑。在《包容的力量》这本书中,有我在北新建材时提出的“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就是这个阶段,即企业公众化阶段。但现在做企业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企业社会化阶段,即不仅要注重投资者、客户和员工,也要关注整个社会、自然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注重相关者利益关系。

  去年我去韩国浦项钢铁参观,浦项是把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