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等大环境影响,上半年水泥产业呈现低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水泥产量9.94亿吨,同比增长5.48%,增速明显回落。产品销售不旺,企业库存增加。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继续下降,但仍维持较大规模,高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总量控制更加困难。水泥价格和去年相比有大幅下滑,水泥毛利率也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上半年,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22.8亿元,同比下降51.4%。与去年同期相比,水泥行业可谓坐上了“过山车”。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水泥行业深入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的重要指示,冲破长期困扰行业的恶性竞争模式壁垒,转变成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中速发展阶段水泥行业“三个”不会改变
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二季度GDP增长7.6%,上半年GDP增长7.8%,三年来首次低于8%,形势非常严峻。二是走出困难还需要一段时间。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这一轮经济下行将持续一个较长周期,国资委邵宁副主任也提出央企要准备过三到五年“紧日子”。三是整个经济走势已经缓中见稳。
从高速发展进入到中速发展阶段,高增长积聚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暴露出来,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矛盾愈发凸显,全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行业内对当下和未来行业怎么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多困惑,也有诸多不同看法。
越是困难,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看待中速发展时代水泥行业面临的形势。
一方面,我们看到水泥行业像过去10年那样高速度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政府以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来拉动建材行业的增长,也不能再指望每一家企业继续扩大规模。而是应按照中央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重视速度到重视效益,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与跨越。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从中长期看,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支撑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变化,我国依然处在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根据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先生的判断,中国GDP年增幅保持8%左右的中速发展期将延续20年。我们看到,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但和国外比还是高速度。虽然进入中速发展阶段GDP增速降了下来,但是GDP总量庞大,年增量绝对值仍然是个天文数字。去年我国GDP总量为47万亿元,即使以8%增幅计算,增长总量也非常可观。
近期,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提出“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发改委释放了一批事关全局的项目,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政策开始适度宽松,整个经济形势呈现缓中见稳的态势。此外,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从目前释放的信息看,十八大后国家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建设的力度,逐步恢复事关全局的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力度,货币政策也会进一步宽松,这些对建材行业的发展都是重大利好。
因此对于中速发展阶段水泥行业的发展,中国建材仍充满信心。我们认为,建材行业在我国经济中速增长时期有三个“不会改变”。一是刚性需求不会改变,即我国基础建设、农村城镇化、水利建设的不断深入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不会变。在今年上半年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我国水泥用量依然增加了5%-6%。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淘汰落后、限制新增产能的政策不会改变。去年我国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亿吨,今年计划淘汰2.19亿吨,接下来还会淘汰P.C32.5水泥。三是企业靠存量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会改变,即以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方式不会改变。
坚定不移地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限制新增
在经济中速增长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水泥行业通过怎样的结构调整路径实现科学发展,要求行业有大思路、大智慧。
第一,坚定不移地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限制新增。
到2011年底中国水泥产能已过剩24%,属于“绝对过剩”,即无时不过剩、无处不过剩,而且过剩的产能大部分是新型干法水泥。今年全国仍有在建生产线216条,这些在建项目的熟料设计产能就达到3亿吨,加上现有产能,预计到2013年,我国水泥实际产能将超过31亿吨,远远超出需求量。
水泥行业的总量已经足够大,市场不可能无限膨胀。最好的状态就是我们能够保住这个市场,让行业的总量保持在一个高位平台上,并且多延续一些年,为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赢得时间。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生产20亿吨熟料将会排出14亿吨二氧化碳,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工业排放的1/10。低碳经济的到来,也要求水泥的产量不能无限增加。因此我们不能再走高增长的老路,必须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限制新增。
淘汰落后,一不能变花样,要“连根拔起”,彻底淘汰;二要走高标化道路,提高水泥行业标准,制订政策淘汰P.C32.5低标号水泥。
限制新增要坚决,特别是大企业要率先垂范,从水泥行业的大局、全局出发系统地考虑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国家“38号文”,推动水泥行业科学发展。各级政府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坚决限制新增,不管有无批文一律不要再允许建新线。记得2009年年初,我曾呼吁,千万不要借四万亿投资拉动再加大水泥增量,行业应认真规划一下,理智地发展,宁用“休克疗法”,也不要盲目新建,可惜大家见仁见智,但今天我仍呼吁不要再建新线了,也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近年来通过大企业带动的联合重组,水泥行业集中度有了一定提升,到2011年底,行业排名前10的企业集中度由2005年的15%增长到26%,但还远远不够。“十二五”规划提出力争在2015年做到35%,但这个数字也仅为除中国以外全球前10家水泥企业集中度的一半,因此,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建材认为到“十二五”末行业集中度应达到50%以上。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探索饱和市场下运营模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水泥行业的经营模式是“量本利”,但在过剩经济下,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量”而是“价”。因此我们提倡“价本利”,一方面保证合理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价格话语权,不能把成本的上升传递出去,这个行业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水泥行业必须改变心智模式,把对规模和竞争的理解由“量本利”转变为“价本利”,变恶性竞争为理性竞合,倡导共生多赢的包容性竞合模式,从红海到蓝海,大家一起走出恶性竞争的丛林,达到多赢和共赢。
“价本利”要求进行以大企业为主导、区域内企业共同参与的市场协同、限产稳价。实践证明,在过剩行业和饱和市场中,通过大力开展市场协同,达到区域供需相对平衡,产品价格理性回归,这是目前行业健康发展的不二之选。
过去一年多,中国建材在战略区域内与各区域龙头企业共同在市场协同、限产稳价方面付出艰苦努力,取得了初步效益和阶段性成果,让业内看到行业健康发展的曙光。而今年上半年的形势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如果不进行市场协同、不限产稳价,再退回“丛林”去“打仗”,只能是打比以前更恶的仗,只能使行业陷入比钢铁和玻璃等行业更长的低迷。一旦这种局面再次出现,大家这几年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做出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全行业只有坚定信心,以合作的心态拧成一股绳才能渡过难关。
中国建材要坚决做行业健康发展的维护者
多年来,中国建材走了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的发展道路。我们倡导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立于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致力于大力推进水泥联合重组,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建设行业健康发展的软环境。我们坚持做企业一要理性竞合,共生多赢,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二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提升管理水平。
中国建材的做法和思路得到了国资委、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和大多数业内企业的高度认同和肯定。去年行业取得建国以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效益大幅下滑,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中国建材的主张和思路是正确的。
今年以来,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加剧、市场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市场协同的信心和决心产生了动摇,甚至打恶仗的情绪又有抬头。
作为我国建材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中国建材一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骨干和中坚作用,以身作则,继续坚定地做行业健康发展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加大市场协同和限产稳价工作力度,在市场协同、限产稳价问题上不动摇、不犹豫、不含糊、不侥幸,提升区域市场的议价能力,引领和带动行业价值的提升,努力扭转上半年恶性竞争、打价格战的局面,和区域内的其他龙头企业共同引领行业走出恶性竞争的丛林。二要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行业价值为己任,继续强化联合重组,引领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健康化发展。三要坚持“央企市营”的成长模式,遵从市场规则,不等不靠,与不同所有制企业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四要全面贯彻落实国资委要求,持续推进管理提升工作,克服经济形势不利影响,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全员参与、长期坚持,进一步开展对标管理和降本增效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完成“保增长、保稳定”任务及全年生产经营目标,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十二五”目标。
观点链接:
在2009‘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志平作了题为《致力于开创我国水泥市场健康新格局》的报告,站在“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的高度,针对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呼吁大企业集团用自律的心态带头维护市场,推进市场健康化,提升行业利益。随后宋志平在接受行业媒体采访时提出了“水泥行业应该理性发展实行’休克疗法‘”等的观点。现将这些精彩观点摘编如下:
水泥行业正处在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转型期,不应该再简单地依靠建新线、依靠快速扩张追求量的增长,而是要追求结构的合理、价值的提升,追求集约化的发展。
多年来水泥行业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认为企业要做大做强,一是靠扩大规模,二是靠降低成本。我们应该转变这种单纯依靠增加产能来达到企业规模增长的成长模式,代之以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提高水泥产品的附加值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要从追求数量的增长变为追求价值的增长,迎接水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国家四万亿投资的拉动给了水泥行业一个巨大的机遇,行业同仁们一定要清醒,应该倍加珍惜,要借助这个机会很好地调整结构,严格控制产量,大力淘汰小立窑。不要因为有了这么一个短暂的机会,脑子一热又开始扩大产能。
我国水泥价格不合理。无论是和钢铁、煤炭还是和其他建材相比,无论是采用全球水泥价格还是采用我国其他基础原材料价格作为参照,水泥价格都算是低的,10至20年间的平均价格几乎没涨。因此,多年来水泥行业价值没有随着社会平均价值的增长而增长。
恶性市场竞争是行业不成熟和企业家不成熟的表现,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包打天下,只有企业之间主动协同,共同培育一个健康的市场,水泥行业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企业家才能成为成熟的企业家。
解决产能过剩和企业分散、集中度低的方法有两个条,一是淘汰落后,二是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减少恶性竞争,使市场有序化和健康化。
提升行业整体价值,使水泥企业赚到合理利润,应成为水泥行业的重要着眼点。
水泥行业和企业要理智地思考、理智地竞争,理智地发展。
水泥行业已经不能再消耗,不能再打仗了。中国的水泥应该采用’休克疗法‘,先休克,该停掉的停掉,该规划的规划,该调整的调整。在科学的布局下、在有效的监管下进行良性竞争,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大企业集团要用自律的心态带头维护市场,推进市场健康化。
市场有自由竞争的一面,市场也有理智的一面。我相信理智的一面,相信企业和人都是理智的。大家理智地划分战略区域,形成大企业主导各自战略市场区域的格局,这是今后大企业相处的一个原则,这样才能进行良性而有序的市场竞争,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不能用简单的买卖来看待中国建材推动的这场联合重组,这场联合重组看重的是规模效益,看重的是提升对市场的控制力和掌握价格话语权所产生的效益。这也是当下整个水泥行业的症结。
中国建材与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的合作,创造了一个双赢、多赢和共赢的局面。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的利润空间;而中国建材则得到了联合本身产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