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国企和民企的融合,这多年的演变像钱钟书的《围城》一样,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国企的员工想自己出去干,而民企的老板希望加进来,希望有组织,希望能开会听领导讲话,这就是互相融合,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的融合是发展的大趋势。当然中国建材在融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不是什么都适用,我也有挑战,也走过麦城,但我知道迎接挑战是我的工作。在整合融合中,领导者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我曾经归纳过做领导的四个最基本特质:第一,方向感。第二,亲和力。第三,责任心。第四,决断力。而其中第二点,亲和力尤其体现了领导的包容。企业是个组织,是个集体。作为集体的核心,企业领导必须要有亲和力。一个没有亲和力的领导很难形成感召力,更不可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部下长期跟随。
中国建材集团的十年,其实是不断进行联合重组扩张的十年。众所周知,联合重组有很大风险,最大的风险在于重组后的管理整合和文化认同。在这十年中,我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新加盟的陌生面孔,但很快大家就融合在一起了。为什么大家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融入了企业文化?
我讲中国建材更像个移民城市,“土著”很少,都是或早或晚加盟进来的,所以包容的文化至关重要。关于文化的融合,我觉得对于中国建材是“收人先收心”,我们收企业是“收人”,“收人”的时候是“收心”,但“收心”的时候最难。怎么样才能收心?从整合的方式就开始了。我们的整合走的是共生多赢的路线,我常讲三盘牛肉端出来:第一盘是公平收购,不强买强卖,让大家心里舒服。第二盘是让民营企业原股东保留一些股份,一般是30%。第三盘是让这些民企老总经过培训转化成我们的职业经理人。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都是按这个方式运作的,解决了企业重组后管理者来源的问题。被收购企业可能过去有不同的品牌和企业文化,重组到中国建材以后,通过大量的管理整合,加强了文化的融合。
从北新到中国建材做20多年的一把手,每年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下午,我总是和班子成员开个例行的谈心会,主要是沟通人生理念、人生修养等方面的内容。与大家一起谈心,这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项。
现在,我在中国建材集团实际是个“布道”的人,以前收购企业基本都会去,见物见人,和被收购企业全体中层干部讲一两个小时的话。现在企业大了,收购了600多家企业,我一个人也讲不过来了,但出版的书《包容的力量》讲到中国建材的文化和收购重组过程,可以发给大家阅读。书上的封面印着一张我微笑的照片,象征友善友好,让大家了解这家公司也是很友好的。
其实中国建材在整个收购过程中良好的收购条件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选择中国建材时,是选择了中国建材包容性的文化。中国建材收购的企业里至今还没有一家“反水”,有人问:“宋总,什么是反水?”就是企业被收购后反悔了,职工在门口一坐,写一些上访信,甚至到上级部门找麻烦。
中国建材重组企业的成功,强大的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建材的文化包含“三宽三力”,就是指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宽松”不是没有原则,而是讲一个重组企业要有包容精神,学会包容大家,使被重组企业的人员从过去穿“长袍马褂”换成“正规军”的服装,从“正规军”演练成“王牌军”,一步一个脚印,在过程中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