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支撑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基础是企业。这些年,中国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关键是培育出了数量众多、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和一批有思想有建树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在市场砥砺中脱颖而出的知名企业家,他们从国际一流企业的管理理论中不断汲取营养,在自身实践中努力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管理创新思想连同企业家本人都跨越国门,开始为国际管理界认可和学习。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两家大型企业董事长的志平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
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很多企业的规模已经很大,但要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绝不是仅靠大规模投资和产能扩张就能实现的。与国际优秀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软肋是软实力不足,需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尤其是管理创新能力上进一步夯实基础。上个世纪初,支撑美国工业化成功的是泰勒式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标准化及流水线生产方式;而二战后,日本的崛起则得益于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崛起,“中国模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政府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认真总结和发掘中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推广知名企业家的管理创新思想,不仅有利于企业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和提炼内在规律,找到支持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长久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的管理自信与自觉。
翻阅《经营方略》书稿,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这本书汇集了志平同志20年实践探索的管理精粹,记录了这位大型企业领军人物的所思所想,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在大变革的时代,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经营管理因素。经营之“道”不是一蹴而就“造”出来的,而是在无数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逐渐“悟”出来的,是经过了市场搏击考验和验证的智慧结晶。这些难能可贵的探索和理论成果,既是企业的财富,也是时代的财富。
《经营方略》文风朴实,语言直白,没有大话、空话和套话。志平同志是一位学习型企业家,他有开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他所理解的“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营方略应当发轫于“战略与目标”的驱动力、归根于“文化与愿景”的人本精神,其灵魂在于“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治理与管控”、核心在于“团队与组织”。志平同志还是一位有使命感和洞察力的企业家。近年来,他的企业实践主要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二是探索产业和行业的联合重组道路。这两点都抓住了当前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这些经营管理的成功实践逐步被外界所熟知,对深化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书汇集的是志平同志在两家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深刻思考,带有志平同志的个人风格,也带有两家企业所处行业及历史的烙印,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志平同志大学毕业后就扎根企业,从最初的技术员、销售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大型企业领导人。他的企业实践贯穿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全过程,反映了中国企业发展变化的典型特征,其中许多经过提炼的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对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十分宝贵的。
30年来,中国企业受到了专业化大生产的锤炼和国际化经营的洗礼,目前已进入到培育全球领先企业最重要的时期。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应当与企业规模的扩大相伴相随。面对经营管理水平的诸多差距,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尤其应该放下浮躁的心理,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魄,学习先进经验,理性总结规律,悉心探究“工法”,在不断跨越思想藩篱的过程中,努力创造出自己的制胜之“道”,正所谓“道不远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本书汇聚的经营管理思想具有借鉴价值,志平同志边实践、边学习、边创新、边总结提升的管理风格,更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