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会长、雷会长、郭文叁董事长,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会安排中国建材集团来参加海螺论坛,有机会和12家大型水泥企业同仁就水泥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以及行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等进行探讨和交流,相信这将对水泥行业凝聚共识、应对挑战、战胜危机、实现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次论坛在安徽海螺集团召开,海螺集团是多年的行业龙头企业,为推动水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海螺集团的发展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有着明确的发展战略,按照T型战略充分发挥水路运输优势,以沿江沿海为区域市场,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布局。二是改制上市形成的市场化机制,推动了海螺的快速发展。三是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水泥企业进行精细管理和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中国建材集团近年来在水泥企业的管理整合中大力开展对标管理,就是以海螺集团等国内外优秀企业为对标样本。中国建材集团与海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近几年来双方密切合作,开创了大企业共同努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范例。前不久,我曾带中国建材集团的高层访问了海螺集团,双方进行了热烈而积极的讨论,相信这次讨论对整个水泥行业有着积极而进步的意义。
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建材集团对于水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并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建材集团的相关情况。
一、水泥工业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的水泥工业,在十六大以来,在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和钢铁、有色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一样,水泥行业仍存在着产能过剩和企业分散两大突出问题,因而淘汰落后和联合重组就成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来,虽然行业中加大了小水泥的淘汰力度,新型干法的比重逐年提高,中国建材等大企业的联合重组也推动了集中度的提高,但行业大而不强、企业集中度低、恶性竞争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水泥行业的发展。
中国建材认为,经历这样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建材行业的增长方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国家在拉动内需中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政府、行业、企业需要共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水泥行业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着眼于水泥行业的价值提升。
多年来在发展中,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都比较重视规模的扩大,重视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用这两个方式达到创造效益的目的。现在水泥总量已经趋于饱和,用单纯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进行竞争的思路已经走到尽头,难以有效解决行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水泥企业与供应商、用户之间构成了一场价值的博弈,水泥行业如果不能在市场上进行价格上的有效传递,行业整体价值就难以提升。拿钢铁行业来讲,现在正在进行的与澳洲铁矿石价格集中谈判,就是重视行业价值的体现。水泥行业也应如此,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企业共同努力,做到政府重视、协会发挥作用、大企业带头,只有这样,行业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提升。
市场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过度无序竞争又会造成对资源的巨大破坏。我们主张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反对恶性、无序的市场竞争。
2.着眼于科学合理布局。
中国的水泥工业发展到现在,总量规模已经足够大。从整个行业来看,面临着重复建设的风险,结构性过剩和区域性过剩压力较大,无序竞争较为严重。在总体过剩情况下,重复建设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我们既要扼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警惕高水平重复建设。
水泥是一个区域性产品,如果不能够引导全行业进行区域的合理布局,无序竞争的状态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合理布局是使市场竞争有序化的有效方法,是维持水泥行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市场竞争要建立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局要根据区域的水泥需求量来确定。
实现科学合理布局,一是在水泥生产线集中的区域实行总量控制,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限制或禁止上新线,实现布局的自我良性化。二是要慎重建设大型熟料生产基地,如果一个地区熟料规模过大,本地市场消化不了,就会长距离辐射进入区域外市场,这样做的后果是容易破坏市场秩序,带来恶性竞争。三是水泥生产线的建设规模应该因地制宜地考虑,不仅要考虑制造成本和工艺消耗,还要从运输成本、市场需求等方面来综合考虑,通过系统地权衡来决定建线规模。四是对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欠缺的地区,应该由行业协会或政府宏观管理部门进行布局的监管。布局要进行听证,要科学化,布局后在哪个点位由谁来做,可通过市场竞争决定。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行业布局的协调与管理力度,大企业应该积极配合,理性合作。
3.着眼于系统健康化、市场竞争理性化。
过去水泥企业往往局限于单一企业的发展,过于注重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问题。我们要认识到水泥行业是一个大系统,水泥企业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系统健康了,每个个体才能健康发展,系统不健康,单个企业要健康发展是非常难的。所以要着眼于把系统健康化,让系统良性化,实现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中国建材认为,水泥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水泥行业和企业家达成共识,大家共同培育一个健康的市场,进行理性竞争。首先,要形成大企业主导各自战略市场区域的格局,不同的大企业集团掌控不同的战略区域。其次,中小企业主动和大企业联合,不进行恶性竞争。
4.下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下大决心淘汰小水泥、小粉磨站。
十六大以来,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水泥产业政策确定了淘汰目标后,各地加快了淘汰落后的步伐,为新型干法水泥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这种淘汰并不都是很彻底,部分落后生产线并没有完全拆除,只是关停,仍持等待观望态度,一些地方的小立窑、小粉磨站仍存在着死灰复燃的可能,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要求地方政府下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下大决心淘汰小水泥、小粉磨站。
此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要重视水泥生产过程污染物的排放,水泥在制造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作为首要的温室气体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应推动建筑行业大力使用高标号水泥,提高建筑标准,使我国水泥行业进入高技术、高标准、高附加值的集约化产业轨道。
5.大力推进联合重组,形成以大集团为主导的区域性市场格局。
从目前水泥行业发展状况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水泥行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尤为迫切,必须通过联合重组的方式把高度分散的企业联合起来,控制区域总量,增加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联合重组,有效推动产业整合,实现结构调整,促进水泥行业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带动行业结构升级。
现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钢铁、水泥行业进行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也是希望钢铁、水泥行业能在大企业主导下进行良性而有序的市场竞争,使行业健康发展。
二、中国建材水泥事业发展的思路
1.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四型企业建设。
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以“善用资源,服务建设”为核心理念,确定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的目标。
在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建材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战略调整、联合重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着力建设“创新绩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责任型”的“四型”企业,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机制不断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为促进我国建材工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中国建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增幅为87%,在央企中销售收入增幅名列前茅。今年前四个月,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建材集团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销售收入增幅仍达56%,在央企中增幅第一。
2.大力推进水泥业务联合重组。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资本市场的强力推动下,中国建材集团紧紧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聚焦水泥业务,锁定淮海区域、南方区域和北方区域,推进联合重组,使公司的水泥业务规模迅速壮大。
中国建材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联合重组,创造了“央企市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受到重组企业的广泛认可与普遍欢迎。
在大力推进联合重组的同时,中国建材深入推进以“三五+KPI”为基本模式、以“对外对标、对内优化”为主要方法的管理整合,使重组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作为建材央企,中国建材以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已任,在区域内合理布局,进行必要的填平补齐,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淘汰了区域内的大量小立窑落后生产线,为重组企业新型干法生产线全部配套了余热发电,为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近年来,中国建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集团的科学发展。一是大力打造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以推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为目标,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大力开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研究。三是大力推广和发展新型建材、新型节能住宅和新能源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通过近年来的快速成长,中国建材集团深深体会到,转变水泥工业的增长方式,加大联合重组,进行合理布局,推进节能减排,是水泥工业维护市场健康、提升行业价值、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建材愿与大家携手合作,推动水泥工业的科学发展,共同开创水泥市场健康新局面。
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